撰寫體例Example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期刊撰寫體例
2020.07 修訂
全文依序應包含中文摘要頁、正文、參考文獻、英文摘要頁;中文文稿之全文字數請勿超過二萬五千字(包含摘要、文獻與圖表),英文文稿請勿超過一萬兩千字(包含摘要、文獻與圖表)。來稿請以直式橫寫打,全文文稿行距為 1.5倍高,橫向於 A 4 規格紙張,文稿上下各留 2.54 公分空白,左右兩側各留 3.17 公分空白,並使用 Micorsoft word 2007以上版本之軟體處理。
一、中文摘要頁(600字內,包含題目與關鍵詞)
中文摘要頁應包含:論文題目(請使用 14 號字,新細明體),摘要內文(請
使用 12 號字,新細明體,第一行向左對齊),以及關鍵詞 (請使用 12 號字,新細明體,粗體,依首字筆劃順序排列,總數不得超過 5 個)。實徵性文章整體摘要組成應含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研究結論;非實徵性文章之整體摘要組成由作者自訂。請勿於文中透露任何作者姓名及基本資料。
二、正文
中文文稿請使用新細明體 12 號字;英文文稿請使用 Times New Roman 12 號字。實徵性文章之正文的組成包含「緒論」、「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
與建議」。非實徵性文章之正文組成由作者自訂。論文正文中,請勿透露作者姓名及基本資料。
(一)正文的組成
- 正文中,標題的層次如下:第一級標題為:「壹、緒論」、「貳、研究方法」、「參、研究結果」、「肆、討論與建議」;其後應依序以:一、(一)、1、(1)、a、(a)等標示作為標題,並依此類推。第一級到第四級標題請使用粗體標出,第五級以後不須加粗;第一級標題置中,14 號字,其餘所有層次標題均向左對齊,12 號字,標題後方無須冒號,上下不用空行。
- 若正文內有逐條列點說明之必要,列點的層次依序為(1)、(a)。若列點說明內容獨立成段,則各點之第一行開頭處應向內縮 2 字元,第二行以後向左對齊。
- 正文中,所有英數部分皆請使用 Times New Roman 字型。
- 正文中所使用符號應以全形為主。統計與統計與科學計算相關之符號,如「<」、「>」、「=」、「+」、「-」、「~」等,皆應使用半形,且前後皆須空一格;例如 N = 18,p< .001。若是為數學或數字相關的使用,則不須空一格;例如 +4,-3,18:00。
- 正文中若包含訪談逐字稿時,字型請使用標楷體,且須以引號涵括並附上編碼。若逐字稿內容自成段落,則段首、段尾皆須向內縮 2 字元。
- 正文中,除希臘字母與統計縮寫(如 α、β、γ、或 ANOVA、LSD、SEM)外,一律使用斜體,例如:p、t、F、χ2、MSE、MS、SD。標示樣本數的表示方式, 則為大寫、斜體的N,或小寫斜體的 n;例如 N = 120、n = 21。
- 正文中,描述統計數字時,小於 1 的小數點,之前需要加 0;例如:0.45、0.03。但若為相關係數、機率值、比率等不可能大於 1 之數字,則小數點之前不須加0;例如 γ = .723。小數位數之多寡,以能反映其統計意義為原則,但請注意,以圖、表呈現時,同一欄位之小數位數須為一致。
- 正文中,若有註記內容,請以簡短扼要為原則。註記時以 1、2、3 等順序編碼上標,且註記內容應置於該頁頁尾;例如:1以上觀之,本量表反映出…。
(二)引用文獻格式
- 正文中,引用文獻時應將作者姓名及文獻發表年代(西元年)寫出,且無論中文或英文作者姓名、發表年代皆使用全形括弧;例如葉光輝(2006)、Kate(2007)。
- 正文中,若欲引用自己曾發表之論文內容,引述時可直接寫出本名與發表年代。 但若上述引用方式會透露作者身分時,則用「作者」二字與「年代」二字替代; 例如:「陳秉華(2014)」改為「作者(年代)」。
- 正文中,若引用文獻之作者為一或二名,所有作者均列出。
- 正文中,若作者為三至五名時,第一次所有作者均列出,第二次以後僅列出第一名作者並加「等人」(中文)或「et al.」(英文)。
- 正文中,若作者為六名以上時,自第一次起均僅列出第一位作者並加「等人」(中 文)或「et al.」(英文)。
- 正文中,若有二位以上作者時,作者姓名間以頓號連接,在最末兩位作者間則以「和」或「與」連接。若文中引用英文作者,則「和」、「與」前後皆須空格;例 如:Guterman 和 Leite(2006)。
- 正文中若引用翻譯書,請標出翻譯書與原著出版之年份;例如:(陳鏡如譯,2002/1998)。
- 正文中引用參考文獻,若為中文稿件,除(1)括號內引用英文文獻之逗號,例如(Kate, 2007);(2) 括號內全為英文文獻之分號,例如(Kate, 2007; Guterman & Leite, 2006),以上兩種情形使用半形,其餘標點符號皆為全形。
- 正文中若逐字引用他人著作中的正文敘述或逐字稿,字型使用標楷體,且須以「」含括,註明年代、頁數。例如:王大明(2018)建議:「理論應具有簡要性(107 頁)。」
(三)圖表
- 圖之編號與標題置於圖的下方並置中,圖之編號依序為圖一、圖 二、…等。
- 表之編號與標題置於表的上方並向左對齊。表格繪製以簡單清楚為原則,不必畫出直欄分隔線。表的編號依序為表一、表二…等。
- 圖與表皆僅標題使用粗體,表與圖的編號不使用粗體。
- 圖中或表中有標註符號,如「*」、「**」等,以凸排方式在表下呈列「** p< .01; *** p < .001」。若表或圖需額外註解說明(不需粗體),再以凸排方式在表下說明「註:……」。
三、參考文獻
正文中引用過之文獻,必須全部列舉在此,且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文獻依中文文獻、英文文獻的順序排列。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並須附上英文對照,英文文獻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所有文獻皆須列出年代,並附上數位識別碼(DOI)。
每篇文獻第一行請向左對齊,第二行以後中文文獻請內縮兩個中文字;英文文獻請內縮四個字母。請注意標點符號、大小寫等格式規定:中文參考文獻的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參考文獻為 Times New Roman,字體大小均為 12 號;中文參考文獻所有符號均為全形,英文參考文獻所有符號均為半形。其他各種不同型式的參考文獻請依照APA格式第六版:
四、英文摘要頁(約600字,包含題目與關鍵詞)
英文摘要頁應包含論文題目、摘要全文及關鍵詞(Keywords)。論文題目請使用 Times New Roman 14 號字,除冠詞、介系詞外,第一字母均須大寫。摘要全文字型請使用 Times New Roman、12 號字,第一行向左對齊。Keywords 字型同摘要、 字體為粗體,請依字母順序排列。實徵性文章整體摘要組成應含括:背景與目的(Context and Object)、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與貢獻(Discussion and Contribution);非實徵性文章之整體摘要組成由作者自訂。為方便非中文讀者在不能閱讀正文的情況下掌握本文重點,英文摘要可以適當添加中文摘要未包含的內容。請勿於文中透露任何作者姓名及基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