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該如何紀念五四百年
台灣應該如何紀念五四百年
陳復(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
今年正值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有其兩面性,狹義的五四運動是指大學青年聯合廣大民眾,反對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任由列強在巴黎和會中,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強烈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其象徵著國人面對政治反殖民的全面覺醒;廣義的五四運動卻反而是個「全盤西化」的新文化運動,其內容不只是個「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運動,更標誌著學術界徹底放棄中華文化的本位思考,對自身傳統展開全面批評,高舉著「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主張,維繫生命價值的倫理觀念被嚴重的破壞與毀棄,這象徵著國人面對學術被殖民的全面接納。
國人對政治被殖民的高度反彈,使得全中國展開風起雲湧的政治變革,終至於型塑海峽兩岸現在的政治格局。然而,學術被殖民的現象,卻自五四運動持續發展至今,依舊方興未艾的熱烈發展中,未見國人的深層覺醒。
當時在日本殖民統治裡的台灣社會,對五四運動最熱烈的響應,就屬民國10年台籍仕紳林獻堂先生與知識分子蔣渭水先生兩人合作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展開各種民權啟蒙運動,積極爭取台灣人民的政治權利,包括此前有「六三法撤廢運動」;此後則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蔣渭水特別關注要開啟民智,更以主治醫師的角度來診斷台灣的病症,寫下有名的〈臨床講義〉,他覺得台灣人民「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因是這些聖賢後裔,使得「素質強健,天資聰穎」,但現況卻是「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導致「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甚或只要聽到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與世界大勢,就會「目暈頭痛」,他覺得癥結原因來自「智識的營養不良」,診斷台灣現在已成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提倡透過各種自我教育全面覺醒,否則遷延時日,就會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時隔百年後,我們再讀蔣渭水這篇文章,難道不覺得悚然心驚嗎?只見知識分子持續攪和在台灣紛擾的政局中無可自拔,卻很難看見大家認真面對學術被殖民的事實,反思我們正因長期存在「智識的營養不良」,漠視世界大勢的發展,社會已完全沒有思辨學術議題的習慣,再加上20年來去中國化浪潮的影響,使得台灣變成兩腳落空的邊緣人,既不認識世界文化,更不認識中華文化,只是持續自我感覺良好說台灣文化如何兼容並蓄,卻對於文化本原如何影響文化現象毫無討論的興趣。
紀念五四100周年,筆者覺得台灣應該正視如何離開五四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要再誤認持續反傳統才能開創未來,反而應該從「中西會通」的寬闊角度,探討如何結合知識的「學統」與智慧的「道統」,讓中華文化獲得現代化的轉型契機,如此當我們再回首思索百年來面臨「政統」的難題,才會因為學術領域發展出開創性的視野,接著能替海峽兩岸下一階段籌畫共創雙贏的未來。
此文章與西元2019年5月4日刊登於《中國時報》(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