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五位學者聯名發表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
陳復(左起)、黃光國、王智弘與夏允中連署宣言合影。 陳復/提供
臺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崩盤的危機,不只是招生海嘯的問題,人文與社會的學術更遭遇發展的嚴重瓶頸,今年正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五位學者緬懷先賢,共同聯名發表〈總結五四,再創未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思考如何藉由藉由五四這個重大日子來繼往開來。該宣言是繼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與張君勱這些新儒家在民國47年(1958)具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後,再度表達知識份子展望中華文化的深刻思考。
該宣言刊登於《中國時報》言論版,全文計4650字,連署者依姓名筆畫排序分別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王智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夏允中、閩南師範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張蘭石、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陳復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這五人無不深感華人社會正面臨思想與文化的空前危機,人文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應該團結合作,攜手表示合作的意願,藉由認真對話來開創學術新典範。
宣言起草人陳復表示:「我們應該在紀念五四100週年當天,宣布離開五四長期帶來系統性的窠臼與困境,不再只知繼承五四反傳統的路線,反而應該從『中西會通』的對話脈絡中,繼承傳統來創新,重新恢復儒釋道的自性共法,將其賦予嶄新的學術語言,發展與架構出適合於華人生命世界的學術典範。」他並表示這篇宣言係深受五四影響的最後一位思想家韋政通教授生前特別期待的事情,本來希望能親自參與這場見證,可惜韋教授已於去年(2018)過世。
這篇宣言特別關注如何發展「學統」的重要性,宣言表示:「國家的不振,正來自學術的不彰,其間尤其當人文學無法開拓思考格局,與社會科學相互滋養壯大,共同發展出含攝文化的本土社會科學,則整個社會將無從擺脫其學術被殖民的處境,這正是牟宗三主張『開出學統』的重大課題。臺灣社會自戰後七十年來,家庭關係正面臨各種難解的問題,倫理失序的現象層出不窮滋生,更加上這二十年來去中國化浪潮,導致何謂『本土』顯得日益失焦。」
五位學者共同覺得:「中西會通」已是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但解決這個課題的過程裡,不能忽視中華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根本特徵,應該兼容中國思想儒釋道三教共法來釐清,更不能無視西洋哲學的精華在科學哲學,只有將兩者共同對焦來思考,纔能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這篇宣言提到黃光國畢生面對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大思潮,希望突破學術窠臼,通過對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創造性展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詮釋工作。
五人希望開創出認真論辯問題的「學統」,針對觀點不針對個人,彼此就事論事討論學術議題,不再用人情與面子在學術上黨同伐異,只有堅持平等對話的精神,纔能擺脫華人社會論資排輩談學問的陋習,實事求是探索真相,真正在華人社會建構出自主的學術系統,體現「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源風格。五位學者希望既能繼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更能迎接開放多元的西洋文化,在臺灣中西文明匯粹的環境裡,應該積極回應如何開展「中西會通」的里程碑。
宣言表示:「應當拿儒釋道思想共同關注的「自性」(心體)作為本土社會科學的核心內涵,基於自身文化脈絡來對應思考,跟世界各國關注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學者展開溝通與交流,最終發展全球本土社會科學。」冀圖實踐這個學術理想,去年有一群學者共同發起並成立「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經由選舉,黃光國擔任榮譽理事長,王智弘擔任理事長,陳復擔任副理事長,夏允中擔任副理事長,張蘭石擔任理事,大家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相關工作。
當代新儒家對於臺灣人文社會學術發展的現況同感憂慮,其鵝湖學派與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的思源學派商議在五四紀念日合作提出一個共同的宣言版本,並各自提出所屬學派本來的宣言版本,來紀念五四100週年並展望未來。因此,這篇宣言後來再經黃光國精簡,新儒家學者李瑞全教授提議修改若干文字,由王智弘理事長與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朱建民董事長共同署名在《中國時報》發表〈反思五四百年,重構文化中國〉這篇文章,表達兩個學派的共同意見。
〈總結五四,再創未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文末指出:「值此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的日子,我們希望『總結五四,再創未來』,祝願海峽兩岸的華人都能意識到自家的無盡藏,攜手合作捐棄前嫌,通過涵養心靈的自性來恢復文化的自信,並藉由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來重新整合道統與學統,讓『民主』與『科學』不再具有異質性,而能發展出名實相應的政統。」五位學者希望藉由共同聯名發表該宣言,讓華人社會的「道統—學統—政統」獲得整合與發展。
陳復(左起)、黃光國、夏允中與張蘭石連署宣言合影。 陳復/提供
新聞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3795030